Learning & Culture︰四種聆聽風格,提升溝通能力
Home » Learning & Culture 學習與文化 » Learning & Culture︰四種聆聽風格,提升溝通能力
預計閱讀時間︰5 分鐘
你可能注意到每次離開會議時,每個人對於剛剛聽到的會議內容有不同的印象和記憶。這是因為他們聆聽到的資訊都不一樣。傾聽是一種習慣,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。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聆聽風格來獲取某些特定信息,同時過濾掉非相關信息輸入。
在一項研究發現,積極有效的聆聽可以提高 25% 工作效率和協作能力,並減少 40% 因溝通而出現的誤解。因為聆聽是一種習慣,只要有意識努力地調整自己聆聽偏好,並養成習慣,一定有助提高個人和團隊效率,並減少彼間溝通的誤解。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不同聆聽風格,從中提升個人職場溝通能力!
Connective Listening 連結型聆聽
連結型聆聽者與他人交談時,會試圖了解講者的情緒、感受和情緒。他們會利用點頭、眼神交流等身體語言,與演講者進行交流並建立連結。在言語上,連結型的人會觀察其他人的反應,並根據這些反應調整自己的發言。此外,他們會傾向使用「我們」、「一起」等詞彙,以強調團隊合作。
例如在會議中,連結型聆聽者會經常想「這個決定會如何影響我的團隊? 這對其他部門會產生什麼影響?」。因為他們喜歡建立共識,不爭論輸贏,很容易成為同事間的調解者。
但是連結型聆聽者會很容易受說話者的情緒影響,著重在當下情況而忽略現實和數據性的分析。而且過於注重共識,反而容易延誤決策。

Reflective Listening 反思型聆聽
反思型聆聽者擅長深思熟慮,他們會積極地傾聽他人意見,再把他人意見與自己的經驗知識進行過濾和比較,評估別人意見的價值,最終留下有意義的內容。他們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斷,而不是相信別人。在言語行為上,他們喜歡使用「我認為」,「在我看來」等詞彙來表達自己的觀點。由於他們會對談話內容進行深度思考,因此可以為團隊帶來更專業,有深度意義的意見,提高決策的落地性和可行性。
例如在會議中,反思性傾聽的人可能會保持沉默,從各個角度處理他們所聽到的內容,在會議中後期才會發言說「這個想法可行,那個不行。」並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和建議。又或者收到電子郵件或訊息時,反思性傾聽者會花時間思考如何回覆,以確保他們的回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。
反思型聆聽者會專注於自己的經驗知識,而忽略他人的觀點、事實數據等事情的潛在可能性。另外,由於他們對事情需要深度思考,因此很難快速做出決定。

Analytical Listening 分析型聆聽
分析型聆聽者重視事實、數據和可衡量的資訊,擅長尋找清晰和有組織的訊息,分析這些意見是否合理和符合邏輯。他們對意見、希望、想法或靈感等內容不感興趣,除非它們有事實支持,否則很容易過濾掉這些內容。在言語行為上,他們傾向使用「事實」和「數據」等詞彙,以支持他們的論點。由於分析型聆聽者行偏向理性的行為特質,所以當討論變得情緒化、模糊或話題偏離時,分析型聽眾就會引導對話回到問題的本質。
但是進行創作性思考活動、brainstorm 想出解決方法時,分析型聆聽者可能會過於注重邏輯和理性而忽略了個人直覺和靈感,很難有爆炸性的想法產出。

Conceptual Listening 概念型聆聽
概念型聆聽者喜歡傾聽富有創造性和面向未來的想法,眼睛和耳朵都專注於「可能發生的事情」。他們就好像團隊中的大腦,聽取別人意見時,會把這些意見與更廣泛的概念聯繫起來,從中創作出新的想法。概念型聆聽者與他人交談時,喜歡使用「可能性」和「機會」等詞彙,表達他們對新想法和新概念的興趣。有時候目光會投向說話者以外的地方,來尋找更多的想法和可能性。
由於概念型聆聽者喜歡天馬行空的想法,過於依賴直覺和靈感,很容易忽略事情的細節和可行性,喜歡從一個想法轉移到下一個想法,而不去考慮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完整,所以有時候無法得出結論,在旁人角度來看他們有時候是不切實際或白費力氣。

注意事項
以上哪一種聆聽風格與你最相似呢?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大約 40% 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混合使用多種聆聽方式,因此我們建議大家把以上資訊當作參考。期望大家看完後,可以更了解自己在聆聽上有什麼優缺點,必要時可以調整自己的聆聽方式,培養良好的聆聽習慣,提升個人職場溝通能力!
Learning & Culture 系列文章
相關服務
相關文章

Digital Marketing 入行︰ 六個數碼營銷技能,讓你輕鬆應對 AI 人工智慧時代
高達 97% 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將 AI 工具和應用納入員工發展,以提升競爭力。作為 Marketers,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數碼營銷技能,迎接 AI 時代的挑戰?

